Close
Free HTML5 Bootstrap Template

About Me

Emily Tran Le

Search

前一篇 下一篇
 

《靈火專訊》 去年十月底,聖母進教者之佑會歡慶創會金禧,由創會會員梁鎮明舉行天文講座,李斌生輔理主教主禮感恩祭,創會神師李海龍神父主持盛大晚宴,既感謝半世紀來的主寵母佑,亦讓眾多新舊會友歡聚一堂,回首當年,展望明天。而壓軸好戲是由一批在港的資深會員,接待特從海外回港賀金禧的十數位會友,一起往澳門朝聖旅行。陳方濟和楊雅秀同是《靈火》記者,陳一直留守香埠,而楊則近年才從海外回流。兩人與剛回港的會友都相當熟絡,所以今番難得聯袂陪伴赴澳門街朝聖,寓採訪工作於歡聚遊樂之中。

聖母雪地教堂

澳門於1557年開埠,是天主教會在東亞傳教的起點,號稱「天主聖名之城」,近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物,大部份是天主教聖堂。所以,三天兩夜的澳門行,重頭戲是到主要聖堂朝聖。

第一天中午才到埗,大夥兒立即乘專車往松山頂的聖母雪地教堂。下車後,年已八十七歲的李海龍神父一馬當先,取道直上聖堂所在的山頂。高居臨下,整個澳門半島風光立時盡收眼底,李神父興奮得繞圈讚嘆不已。怎料聖母已經一臉微笑,在門口歡迎大家了。各人既感意外,又是雀躍。從三藩市回來的「太后」雖然眼力不大好,但得知是聖母親迎,竟不顧一切,連跑帶跌,直奔聖母,逗得大家都笑起來了。九重天新聞司聖若望宗徒也來了,親自導賞,給各人介紹此建於1626年的澳門古老聖堂。聖母特別吩咐若望宗徒提醒各人,不要忘記當年傳教士千山萬水,前來中國開教的苦心孤詣。在隨後的三天行程中,在市中心的玫瑰聖母堂和主教山上的海崖聖母堂,氹仔的嘉模聖母堂,以及路環的七苦聖母堂,聖母都一再囑咐若望宗徒接待我們的朝聖團,也多番勉勵大家,為開拓中國教會多祈禱多努力。聖母是我們團體的主保,今番有幸親聆母佑慈音,真是聖母送贈我們團體的最大金禧會慶賀禮了。

從松山下來,下午隨即往澳門本島的崗頂,先探望在耶穌會會院內的楊神父。他是早期第三分會的創會會員,與楊雅秀同期參加聖母進教者之佑會,想不到數十年後,在澳門故人相見,這雙楊氏會友激動得擁抱起來。正在熱哄哄中,一位身穿明朝儒服,碧眼虬髯的外籍人士,一臉笑容,健步走進客廳來。

楊神父連聲朗說:「這位正是鼎鼎大名的耶穌會士利瑪竇神父了。他在明朝萬曆年間1583年來中土傳教,首站就是澳門了。近日他剛從九重天回來巡視中國的傳教事務,得知各位來探訪,所以出來歡迎大家。」

陳方濟一見是利瑪竇神父,興奮地對楊雅秀說:「我們的拍檔,另一位《靈火》記者林彼得,熟悉傳教士來華歷史,對利神父的生平,尤其是在北京事跡,特別留意。讓我們跟利神父拍照,立刻whatsapp 回港,好叫他後悔沒有隨團!」

他倆人仍在交談間,利神父已經帶領一行人前往隔鄰的教區聖若瑟修院,進入稱為「小三巴」的聖若瑟堂。此聖堂建築精美古典,氣氛肅穆安祥。

「請各位前來瞻仰我的前輩聖方濟各沙勿略的聖觸,這是他的一節手臂骨。」利神父把各人引到聖堂右側的一個祭台前。

陳方濟按捺不住,興奮地說:「他是我的主保聖人,與聖依納爵一同創立耶穌會,聖教會的偉大傳教主保,十六世紀中來東方傳教的第一人。當年他打算進入中國傳教,可惜……」。

當陳方濟正說得眉飛色舞的時候,聖堂入口突響起洪鐘般的笑語:「各位為何過門不入啊?」

各人轉身一看,原來是隔壁聖堂的主保聖奧斯定,高大俊美,氣度不凡。楊神父連忙解釋說:「我們本打算稍後才登門拜候呢!」

聖奧斯定堂也在崗頂,與耶穌會會院和聖若瑟修院比鄰而建。它的大耶穌苦像非常有名,澳門每年四旬期的首個主日及前夕舉行的大型苦難耶穌聖像出遊,以它為主角。

團友亞祁是澳洲昆士蘭大學教授,很崇拜飽學之士。從高中慕道時,已經很仰慕這位四世紀的教會聖師的才華。

「我知道你的巨著《天主之城》是教會的鎮教之寶,但太深奧長篇了,實無法看完。我卻很喜歡你的《懺悔錄》,多年來重看了好幾遍。」亞祁坦白地說。

「祁兄弟,其實兩本書都是傳達同一的信念,即救恩來自天主,人的得救在於接受耶穌為救主。《天主之城》是談理論,而《懺悔錄》是用我自己的經歷見證這端道理吧。」聖奧斯定堅定而祥和地解釋,各人都不禁點頭受教。

楊神父見各人談得興起,怕誤了行程,遂提醒大家仍有兩個朝聖點待訪。利神父和聖奧斯定便把各人送到聖若瑟修院著名的大石板梯級的出口,揮手話別。左轉走二分鐘入風順堂街,一行人便來到著名的聖老楞佐堂。聖堂門前有左右兩排石梯級直達大門前,氣派十足,花園內植有棕櫚樹,教堂內掛有古式吊燈,堂皇肅穆,甚具特色。此堂建於1569年,恭奉庇佑平安的主保聖人老楞佐執事。

楊神父是這裡的副本堂,還未開始介紹,整天興致勃勃的陳方濟已經搶先開腔:「50年前,我在這裡領洗的!這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轉捩點,以後的讀書、交友、就業和結婚,全與在這裡領洗有關……」站在他身旁的妻子連忙拉拉他的手,怕他又說個不停。

楊神父是陳方濟夫婦的摯友,微笑地說:「方濟兄所言的確屬實,我可以作證。信仰帶給他的祝福,正好說明傳教士遠涉重洋的傳教事工,非常值得後人欣賞和感恩。這所聖老楞佐堂正好象徵天主祝福從歐洲遠來的傳教士,以及因他們的福傳而皈依的人,方濟兄正是其中一人了。」

「你的領洗,千萬不要忘記慈幼會的功勞啊!」發言的是李海龍神父,慈幼會士,陳方濟四十多年的神師。

「怎敢忘記!請各位在此祈禱之後,隨我到風順堂街的對面,參觀母校。」陳方濟自豪地說。

與聖老楞佐堂一街相隔相望的慈幼學校,是慈幼會來華傳教的祖庭,1906年在這裡開辦在中華大地的第一所學校,即現時慈幼學校的前身「無原罪聖母工藝學校」。1965至67年,陳方濟在此讀書及慕道受洗,當年剛好有幸參觀了在校內舉辦的《慈幼會來華六十年展覽》。今年,慈幼會已經紀念來華一百一十周年了。

各人踏入校門,竟然見到聖鮑斯高神父和他的愛徒聖多明我沙維豪,站在多棵高大榕樹環抱的足球場中央,笑臉迎候。他們站立的位置,正是當年陳方濟在此唸書時,學校著名的地標文物「十六柱」所在,可惜後來因為擴建足球場給拆掉了。

「李神父告知我的,歡迎各位。」鮑聖一臉慈祥。

「鮑聖,你的預防教育法很有用,今天香港的學校應該採用來教育青少年。」Alice是慈幼會女修會-母佑會-學校的畢業生,受益於慈幼會的教育,道出由衷之言。

「我則喜歡鮑聖教導學生,每晚睡前唸三遍《聖母經》,既簡單又實用。」亞祁也是慈系學生,分享這神功的效用。

「那麼,我提出的『寧死也不犯罪』的誓言則沒有什麼用了?」聖多明我沙維豪故意與他們戲言。

「不,你的忠告立場鮮明,目標清晰,簡單易記。」陳方濟搶著說。「不過,你的刻苦生活難度不小,青年人不大願意效法呢!」大家都不禁笑起來了。

鮑聖見各人仍站在球場中央未動,遂吩咐多明我沙維豪引領大家參觀校園內的聖母岩、眺海亭、小聖堂和露天廣場各處。陳方濟曾在這裡寄宿兩年,所以每處都有他的當年記憶,遂不停地述說他的校園往事,尤其那些令他敬佩的神長的言行。

離開慈幼學校,車子在夕陽中向西駛往餐廳,大家期待吃一頓正宗的葡國菜。楊雅秀若有所得地對坐在前排的陳方濟說:「我現在才明白,為什麼澳門稱為『天主聖名之城』了。澳門建有如此多的聖堂,可謂五步一小聖堂,十步一大聖堂,信友進內誦經祈禱,一定會呼號天主聖三的聖名。那麼,每天『天主聖名』在澳門大街小巷不斷迴響起來,『天主聖名之城』的稱號,真是實至名歸了。你認為我的推想是否合情合理?」

車內各人都在交頭接耳,談及今天遇上的多位九重天聖人,滿溢興奮之情的臉容,被夕陽染得更紅,也無暇欣賞車外澳門街的小巷風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