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ree HTML5 Bootstrap Template

About Me

Emily Tran Le

Search

前一篇 下一篇
「仙花寺」遺址紀念碑

 

利瑪竇從澳門進入肇慶
1585年利瑪竇和羅明堅從澳門到達肇慶後,便對這地方有好感,因為肇慶知府王泮太守是一個很喜歡文學的人,利瑪竇覺得和這個人可以溝通,王泮也覺得利瑪竇和以前的傳教士不同,什麼事也可以談,天文、地理、數學、地圖等等。同時王泮發覺這個傳教士很喜歡中國文化,王泮喜歡了利瑪竇。為中國人是重要的,因為中國人都重視緣份,所以利瑪竇和王泮有了友誼,得到他的庇護,造就了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在肇慶興建。

「仙花寺」遺址紀念碑

 

「仙花寺」 - 中國第一座天主教堂
在肇慶西江岸邊的石頂崗上有一座當時在興建的崇禧塔,就在崇禧塔東側利瑪竇和羅明堅得到了一塊一畝左右的土地,打算在此修建了天主教堂「仙花寺」,但因風水原因遭到鄉紳們反對,經過磋商後,最後在距離塔較遠的地方興建教堂。這裏恩保德神父滿懷感觸說:傳教一定不會是順利的,一定會引起衝突,大家福傳要有心理準備。利瑪竇的心得就是進入文化,所以利瑪竇學中文,自己盡最大的努力融入中國人的文化和生活。

教堂在1585年落成。肇慶作為利瑪竇到中國大陸的第一站,創造了歷史上的多個第一。王泮親自取名的「仙花寺」是中國大陸第一座天主教堂,教堂外還懸掛了中國內陸第一台機械自鳴鐘,在這裡利瑪竇繪製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編纂了世界上第一部中西文辭典《葡漢辭典》,和當地文人共同探討第一次將「God」翻譯為「天主」。

利瑪竇在肇慶居住的六年時間裏,他有系統地學習了中文和傳統文化,廣泛涉獵儒、釋、道等方面的經典。此外,利瑪竇還傳入了歐洲文藝復興時的成果,比如西方現代數學、幾何、西洋樂等自然和人文知識,所以溝通是兩方面的,利瑪竇其實是開展了東西文化的交流。

利瑪竇離開肇慶
幾年後王泮離任,新任知府的態度和王泮相反。利瑪竇要立即放下所有的東西,立即離開。所以這裏帶出做傳教工作是很困難的,花了這麼多的努力建設了很多,一刻之間便消散去,好像什麼都沒有了。不過恩神父告訴大家,不是這樣的,因為在這裏已經播下信仰的種子。最後幾經交涉,利瑪竇才獲得容許北上前往韶關,不用返回澳門,由此奠下利瑪竇一直向中國北上的機會。

利瑪竇在肇慶傳教的代表地「仙花寺」早已不在,當年「仙花寺」所在地後人豎起了一塊遺址紀念碑。肇慶幾乎沒能留下利瑪竇在這裡生活過的實物痕跡。這一塊利瑪竇遺址紀念碑成為仙花寺遺跡的唯一標記,大家特別珍惜,朝聖團在此逗留良久,體會一下當年利瑪竇攜著福音進入中國文化的願望。恩保德神父說:「十誡」和「天主經」也是利瑪竇所翻譯的。大家在這遺跡唸了這段古文天主經,又用利瑪竇喜歡的方式向他作了三個鞠躬致敬。

 

肇慶「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肇慶「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肇慶「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𦘦慶「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的彌撒 - 帶出朝聖的主題「希望」

朝聖團在肇慶端州朝聖時是在當地位於另一處的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舉行彌撒。朝聖的主題由「信」進入「望」。當天的讀經提及以色列的「遺民」(索3:13),而福音是記述耶穌講父親叫兩個兒子去葡萄園工作的比喻(瑪21:28-32):第一個兒子答應了卻沒有去,第二個起初不肯去但後來悔悟過來而又去了。耶穌更喜歡第二個兒子。這個比喻和浪子回頭的比喻有點相似。在浪子回頭的比喻中,大兒子一直沒有違背父親,小兒子反叛到極點,主動要求分家產,之後又敗去所有家產,不過小兒子真心回頭改過,這裏耶穌講這個小兒子在他眼中是更好的。很奇怪耶穌在福音中時常講極端的事情。這裏耶穌真正的意思是:「講」和「做」都不夠好,耶穌帶出「關係」,我們和天主之間其實是「父子」的關係,不是主僕關係,父親的愛是無條件的。

很多教友喜歡天主是公道和正義的天主,不喜歡慈悲的天主。其實天主更喜歡慈悲的公道,天主不是人心目中的慈悲尺度,恩神父叮囑大家要留心在做善事當中不要失去「子女」的身份。

怎樣去理解「遺民」呢?以色列人便有這個大兒子的心態, 他們說天主不公道,以色列民族做得這麼好卻被天主罰,被罰戰敗,被罰亡國,被罰充軍。不過這裏天主承諾: 我必在你中間留下謙遜和貧苦的百姓,他們必依賴上主的名號(索3:12)。以色列的「遺民」不再行邪惡,也不再說謊言。這裏的意思就是,以色列民族中有少數人知道天主所說的是什麼!這就是「遺民」- 民族中的一小部份人會救這個民族。

那些「遺民」選擇迎接耶穌?他們不是經師、不是司祭長、更不是法利塞人,因為這些人要求公道正義的天主,耶穌來到了,他們認不出耶穌來,討厭他,要殺死他,因為耶穌不公道,娼妓都要入天國(瑪21:31)。怎麼,娼妓會入天國?他們質詢耶穌是什麼的神?他們很難接受。所以索福尼亞先知說你們之中有「遺民」。「遺民」這個字很美麗。瑪利亞是「遺民」之一,小部份的人他們接受耶穌,聖若瑟、依撒伯爾,所有這些小部份的人,屬於卑微的。那些去迎接耶穌的「遺民」是牧羊人、聖母瑪利亞、匝加利亞等等。恩神父邀請大家多一點認識聖母瑪利亞,瑪利亞對未來有信心,從今以後全人類稱我有福,因為我承認祂在我身上行了大事。這個就是「遺民」的說法。

「希望」是什麼呢?「遺民」有希望,不是因為我們行了善事,而是對未來有信心。教會對以後有信心,因為內心有希望。恩保德神父說他看過利瑪竇在57歲時臨死前寫的一封信,利瑪竇說奉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給中國,現在還有一樣,就是他的死亡。我們有這麼多殉道者的見證,我們是這些人的繼承者,我們有沒有心去繼承他們的使命?

羅馬人對死亡的概念很特別,其他人都將墳墓放在地面上,但是羅馬人尤其在初期教會幾百年間,喜歡將墳墓放在地下洞穴中,他們對死亡的概念就是睡眠,所以英文的名稱就叫做dormitory睡房或者宿舍的意思,死亡是睡眠,不是泯滅。真正耶穌基督的追隨者不會害怕死亡,因為他們相信那裏有信仰,那裏便有希望,殉道者的血是更多信者的種子,這就是耶穌基督的信仰給我們帶來的「希望」。

朝聖團在𦘦慶「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彌撒後攝

© 2016 SODALITY OF MARY HELP OF CHRISTIANS All Rights Reserv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