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喜樂》宗座勸諭 之

個人、婚姻及家庭成長的歷程講座

為響應教區今年以「家庭」為牧民重點:「關顧婚姻、家庭與生命,研習和活出《愛的喜樂》宗座勸諭」,「靈火天地」在今年推出一系列三個有關家庭的講座,邀請到著名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梁敬之先生和大家分享家庭和婚姻的議題。

四月二十二日下午首先舉行了第一次家庭講座糸列之一[個人、婚姻及家庭成長的歷程]。講者梁敬之先生從理論及天主教教會訓導《在家庭中愛的喜樂勸諭》出發作探討,在三小時的分享中,從理論、信仰、教會訓導、實踐和個案分享個人、婚姻及家庭成長的歷程。

講者從小組互動開始,先播影了一些個案片段,三人小組作簡短討論,再作回應。這個活動原來的目的不在討論個案內容的對與錯或其中意義,而是反映每一個人對片段內容所呈現的反應,講者讓參予者發現他們每一個人都用自己的觀點和心態代入這個個案,其實很缺乏客觀性。正正就是每個人的觀點和態度都不同,在家庭之內便會容易引起種種的張力。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所持的觀點是正確的,自己就是受害者,對方應該負責任,我是被動的、無辜的。從這互動之中,講者帶出每一個人都需要了解自己怎樣「看」問題變得非常重要。每一個人都容易有一些預設觀點和理論,如果我們能夠明白自己用什麼理論和觀點看事情,我們便較容易了解和知道自己的情況,這是一個自我覺察的練習,也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

現在社會壓力很大,每20個人便有一個人有抑鬱症,這些和自己的童年和成長經歷都有關係,不少人不大喜歡自己的童年。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影響自己的生活及至日後的婚姻生活,影響自己的伴侶和家庭。所以在談伴侶和家庭之前,自我認識變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人不單單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單單是一個「人」,更是一份「關係」的呈現,「人」與他人、伴侶、家庭、團體、社會是如此緊密的「連繫」着。

講者指出家庭是一個重要的迷宮,結婚的開端就是迷宮的入口,迷宮的出口在五十年之後,在一般婚姻的五十年光景之中,婚姻關係就好像一個迷宮,起起伏伏,兜兜轉轉,這個大家在結婚的時候就要有這一個心理準備。所以婚姻是需要培育的,大家值得花資源準備婚姻生活。新婚夫婦可能花上四五十萬元去準備一天豪華的婚禮、拍照、筵席等等,我們也值得問一問,究竟我們花多少資源去準備一生的婚姻生活。我們更不要奢望一兩個講座可以幫助大家撥開雲霧見青天,婚姻是一生的學習。

梁敬之先生和大家分享家庭和婚姻的議題

 

一般人講論婚姻出現的「小三」是婚外的情人。這裏講者向大家坦白說婚姻出現最多的「小三」其實就是「你的子女」。講者大膽向大家說,很多時候「你的子女」犧牲了你的婚姻。為什麼這樣說呢?婚姻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你第一個的轉向就是你的子女,子女成為你的「水泡」,子女往往成為你的避難所、你的寄托和希望。大家都很容易將焦點放在子女身上,你的子女被寵壞、被操控、被溺愛、被錯愛。你對子女的依附成為伴侶關係缺失的一份補償。這真可惜,你的子女成為受害者。子女也往往也因為見到父母的關係破裂而產生不安及種種的情緒問題,父母的不和可以成為子女一生的負擔。

哈佛有個研究報告,怎麼樣的人最幸福?究竟什麼是美好人生?長達75年的縱向研究結果顯示構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並非富有和成功,而是良好的身心健康和溫暖、和諧及親密的人際關係,因此婚姻關係顯得如此重要,「關係」就是幸福的最主要元素。我們一切的溝通、行為、言語(可稱之為communication)等等都是導向「關係」,不過所有的「溝通」都是一種方法和途徑達致一份和諧的「關係」,關鍵是伴侶之間究竟有沒有「連結」connection。

要察看一個家庭之內,夫妻之間有沒有「連結」connection,可以先觀察他們和子女的關係。透過個案分析,讓我們看到夫婦之間緊張的關係,未有處理的衝突,跟子女的成長、情緒、行為等問題有密切影響。
一個子女是否真正長大成人,可以參考幾個因素是:
1)這個子女是否接納自己父母只是一個普通人,父母也會犯錯。
2)這個子女不以父母為恥。
3)這個子女可以寬恕父母可能曾經對自己造成的種種傷害。

上面的一些生活經驗和智慧,或許需要經過歲月的痕跡,人才可以明瞭及放下自己的一些束縛。無論你是子女或者是父母的角色,這些反省為大家都有益,值得看一看自己在那裏?

在婚姻關係之中,「個人」不是「個人」,「個人」其實受到自己的成長和原生家庭的結構性影響,當中可以產生很多混亂和張力,期間也許造成不少傷痛。講者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成為家庭治療師,個人的傷痛、家庭的傷痛不再代傳。如果每個人都能夠為自己的傷痛負責,不再代傳,我們的子女便能夠享受一個身心健康、和諧、溫暖和親密的人際關係,享受真正的人生幸福!

講者鼓勵大家婚姻和家庭生活是一生的學習。第二個系列的講座在7月15日舉行。題目是:「為何此情不再?」

 

 

講座中小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