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
聖經記載耶穌十二歲時在耶路撒冷聖殿中初露頭角,被帶回納匝肋後,只記述了祂漸漸長大強壯,充滿智慧,常在天主的恩寵中,再沒有記載祂的青少年事蹟,留下一大片空白給我們去發揮我們無限的想像。
雖然祂是天主子,我想像這段是耶穌的準備時期,祂會韜光養晦,像一般猶太人的青少年,平日會幫助若瑟做工匠的勞作,留意貧苦人民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寒暑更替中大自然的變化。祂會與其他的同齡同伴遊玩,保持身心健康;祂也會祈禱沉思,與天父維持着緊密的接觸,當然還少不了的會每個安息日跟父母到會堂,聽經師所解釋的聖經和訓導,背誦經卷上的經文。我也想像即使祂認為經師所說的有誤,也會採取忍耐的態度,不會挺身指正,因為祂的時候未到。日後傳教的種種比喻和對貧病人的憐憫行為,就是從小觀察的所得的後果。
在
默觀這段耶穌可能發生的青少年事蹟,我留意到一個全人的性格發展,是有工作、遊玩和靈性的培育。耶穌也可能從聖母把一切默存心中,反覆思量的作風,學習了忍耐,日後耶穌對門徒們的循循善誘,也可能是受若瑟在教導工作態度時所影響。
從這段默想中,我在考慮培育子女時,應避免只側重於功能性的發展,在學習書本知識、學習技能中打轉、甚至把遊玩的興趣,也變成一項功能性的學習。我要把靈性的培育放到檢查單上的最先,不是可有可無的其中一項學習,更要從小養成他要工作的習慣,讓他會視主動幫助他人工作為理所當然的事,也知道如何去幫助他人。
祈禱:主耶穌,祢要小孩子到祢跟前,是因為祢希望他們未受社會惡習污染時就開始學習祢的榜樣,求祢讓為父母的明白全人的培育,才可使人做福社會,讓天國臨現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