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火天地」亦提供每天【靈火蜜語】 ,請瀏覽它的網頁http://bonfire-world.com |
|
讀聖書、做默想是我們的精神食糧 聖母進教者之佑善會提供以下的默想和祈禱素材,鼓勵基督徒及善心人士每天用15分鐘靜下來,閱讀和默想主的話,並付諸實行。(默想素材由聖母進教者之佑善會會員依個人的觀點輪流編寫。) |
|
21.09.2018【為召叫罪人而來的基督(教會)】
「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瑪9:13)
聖瑪竇 (宗徒、聖史) 慶日 弗 4:1-7, 11-13 詠 19:2-3, 4-5 瑪 9:9-13
聖瑪竇是十二宗徒之一,也是聖經中第一部福音的作者。这是教會不變的傳統,也為福音本身所確認。根據谷2:14的記載,瑪竇是阿耳斐的兒子,且在葛法翁為耶稣所召叫,成為宗徒之一。在其皈依前,他曾是位官員,專司收取税金;在馬爾谷與路加福音中,他被稱為「肋未」。初期,瑪竇的使徒工作僅限於巴勒斯坦内的數個團體之中,但晚年的生活因無任何史料記載,因此無法確認他晚年究竟身在何處。有一个傳統指出,瑪竇開墾福音的園地是在衣索比亞;其他的傳統則指向巴底亞(西亞一古國)與波斯;另外,後人也無法確認他究竟是殉道而死,抑或是自然老死。
|
|
默想: 今天耶穌向門徒說的一席話,令我想起兩年前我有一位好朋友領洗成為天主教教友,不足一年她跟她的朋友去了基督教教會,但是她仍然處於探索和觀察階段,當我得知她這個情況和她傾談時,才得知她左右矛盾的原因是出於比較心,她在比較教會裡的人與事,言與行,她用一種自我認為的「對與錯,應該與不應該」去判斷她認為的教會,在言談間我感受到她把教會理想化和完美化。那個時候我跟她分享了今天福音中耶穌所說的:「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這份經驗同時令我想起今年的8月20日,教宗方濟寫給天主子民信函裡談到「藉著祈禱和守齋進行懺悔」—為眾多聖職人員和奉獻生活者「對未成年者進行性侵犯」造成的嚴重後果。詳盡的信函內容我們可以翻看梵蒂岡新聞網。在閱讀信函裡,我非常感恩和欣賞教宗的處理。他有三點令我看見主耶穌在仁慈和公義中所流露的平等和寬大的慈悲,
在裡面我呼吸到耶穌的聲音「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 1.代表教會坦誠悔罪。這裡令我看到耶穌為什麼為罪人而來。 2.反省與悔改。教宗最後所提到的「回顧過去」,給我一種神修反省,這裡我看到在人性各種複雜的軟弱中,耶穌怎樣成為了我們得救的曙光和標記。 3.全心依靠聖神重新。教宗在保持公義的立場,不忘強調我們不能離開聖神,祈禱和補贖去為自己的罪行求深切轉化的恩寵,普世教的子民必須藉這些悲劇在聖神內團結,呼救聖神的幫助。
我的祈禱: 主,感謝祢把這一句「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這份慈悲和憐憫帶到我們這些罪人之中,讓我們和教會在一起面對世俗觀的挑戰和誘惑,與及人性的軟弱中,仍看見可以有機會重新和得救的曙光!願我們彼此懷著信望愛,齊心彼此同舟共濟!上主,求祢垂憐我們!亞孟。
|
|
讀經:
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 4:1-7,11-13 弟兄們:我這在主內為囚犯的懇求你們,行動務要與你們所受的寵召相稱,凡事要謙遜、溫和、忍耐,在愛德中彼此擔待,盡力以和平的聯繫,保持心神的合一,因為只有一個身體和一個聖神,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希望一樣。只有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只有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他超越眾人,貫通眾人,且在眾人之內。但我們各人所領受的恩寵,卻是按照基督賜恩的尺度。就是他賜與這些人作宗徒,那些人作先知,有的作傳福音者,有的作司牧和教師,為服務聖徒,使之各盡其職;為建樹基督的身體,直到我們眾人都達到對於天主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成為成年人,達到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
聖詠19:2-3, 4-5讚主頌 02. 高天陳述天主的光榮,穹蒼宣揚他的工程; 03. 日與日侃侃而談,夜與夜知識相傳。 04. 不是語,也不是言,是聽不到的語言; 05. 它們的聲音傳遍普世,它們的言語達於地極。
聖瑪竇福音 9:9-13 那時候,耶穌從葛法翁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裏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當耶穌在屋裏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席。法利塞人看見,就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耶穌聽見了,就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
|
|
若要閱讀以往的《每日聖言》,請瀏覽: http://www.maryhcs.org/demo/topic06_store_03l.htm 。
如欲登記接收《每日聖言》電郵版請按此 。
若您要給我們意見,請於辦公時間內致電2838-0780或電郵bonfire@maryhcs.org 。
若您希望以後停止接收,請按此連結,謝謝!
主佑
聖母進教者之佑會 www.maryhcs.org
|